供给侧改革措施研究
发布时间:2016.06.16一、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来源
什么是供给侧改革?目前官方尚未给出全面解读,但从决策层口头表述以及十八大以来陆续推出的一些政策来看,可以认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来源于“供给学派”。
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,与盛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不同,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,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,市场能够自动出清,且需求总是等于供给,不需要去刺激需求。
二、美国、英国供给侧改革简要回顾
二战后,西方国家秉承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的凯恩斯主义,国家深度介入经济,以期熨平经济周期并拉动经济增长。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50至60年代造就了西方国家的黄金时代,但70年代后,美国及欧洲国家失业率飙升,经济增长大幅减缓。
里根政府成立后,迅速转向供给学派寻求对策,对美国经济实施了以减税、放松管制、控制货币为特征的大规模改革,被称为“里根经济学”(见表1)。在经历了初期大幅加息和减税带来的财政恶化冲击后,美国经济逐渐转入良性增长,通胀得到控制,企业盈利与居民所得均显著上升,经济活力大增,产业结构实现重组升级。
图表1.美国里根政府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措施及效果
减税 | 澳门威尼斯app下载所得税最高税率自46%降至34%,个人所得税最高 税率自50%降至33% | 增加了企业盈利和个人可支配收入,但削弱了财政收入 |
削减福利 | 大规模削减社会保障等非国防开支 |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,但被指为劫贫济富 |
收紧货币 | 大幅加息,1982年10月前联储贴现率维持在两位数以上,最高曾达14% | CPI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两位数降至1986年的1.9% |
减少干预 | 大规模削减联邦规章,联邦条例法典减少了1/9,颁布规章条例的文件数量减少了1/4 | 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创造力 |
放松管制 | 产业重组、放松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,包括航空、电信、铁路等 | 传统经济部门出现大规模并购重组,管制行业产值占GDP比重降至6.6% |
几乎与此同时,英国撒切尔政府也掀起了一场基于供给学派理论的新政,对英国经济进行了改革(见表2),并使得英国摆脱了经济低迷状态,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增长。
图表2.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措施及效果
减税 | 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从83%降到60%,减征投资收入税、土地开发税和澳门威尼斯app下载利润税,减少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,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| 增加了企业盈利和个人可支配收入,但削弱了财政收入 |
削减福利 | 削减教育、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的财政支出,打击工会 | 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,削减政府规模 |
收紧货币 | 制定货币供应量目标,规定1980—198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保持在7%~11%,以后逐年把货币供应增幅降低1%,1983—1984年降到4%~8% | CPI自20世纪80年代初的18%逐渐降至5%以内 |
减少干预 | 国有企业私有化,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原属国家投资经营的禁区,出售航空、电信、能源、等国有资产 | 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,减少了财政支出负担 |
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| 撤销了3000多个计划、咨询和监督机构,撤销了物价管制委员会,取消工资和物价管制,削减国家企业局的权力,废除了180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,取消了实施40多年的外汇管制条例 | 市场竞争机制大为增强,激发了企业和市场的活力 |
三、对中国供给侧改革措施的预测
以美国、英国为代表的供给侧改革有以下几个突出共同点:一是大规模减税;二是大幅削减社会福利;三是收紧货币政策;四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和干预。
对比当下中国经济的情形,与美英在实施改革前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,比如对总需求刺激的灵敏度降低、经济增速放缓、财政支出较为沉重、市场竞争机制不足等。同时,也存在一些显著区别,如中国经济实际增速水平仍较高、目前不存在高通胀高失业问题,社会保障体系也正在完善中。
招商银行高级分析师刘东亮认为,中国实施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一时兴起,也不会放松对总需求的调控,更不代表经济政策的大转向。供给侧改革是此前“调结构、促转型”目标的具体化,与总需求刺激政策并行不悖,他还预测,中国供给侧改革将呈现四大特点:
图表3.中国供给侧改革将呈现的特点
表现 | 原因 | 下一步表现 |
近期不会大规模减税及削减社会福利 | (1)经济下行,政府财政收入压力大,减税将会带来各级政府财力不足,难以落实稳增长任务。 (2)如中央和地方政府过度扩大国债、地方债的发行规模,将对债券市场的容量构成冲击,抬高债券市场利率,不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。 | (1)税务方面,加快推进营改增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、调整个税起征点等,但减税规模不会很大。 (2)社会福利方面,目前中国依然处在社会福利不断完善发展的阶段,未来对民生保障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,因此近期不会削弱社会福利。 |
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偏中性 | 当前中国面临的是潜在通缩风险而非通胀,同时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尚未完全畅通,融资成本依然偏高,货币政策事实上存在继续放宽的需求,不适用于英美大幅收紧的货币政策。 | 继续宽货币政策是经济下行周期的客观要求。 |
转型升级与提升市场效率将是重点 | 转型升级一直是近年经济工作的重点。在中国人口红利结束,工业化、城市化进入后程,经济更加依赖消费的阶段,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。 | (1)依托供给侧改革,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。 (2)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,预计简政放权、加强竞争、放松对行业准入和价格管制将会是改革的重点。 |
产能出清面临困难 | (1)去过剩产导致相关行业企业面临裁员,造成巨大失业压力; (2)各级政府有意愿有动力维持债务的刚性兑付; (3)市场出清意味着信贷违约规模的大幅上升,这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安全构成重大挑战。 | 产能出清需要一个过程,不会一蹴而就,更不会出现20世纪90年代国企大规模裁员下岗的情况。 |
(编辑:夏梦)
上一篇:国企改革十项改革试点落实计划披露
© 2009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
澳门威尼斯app下载 版权所有0551-65326529